兰州理工大学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成立于2013年7月,是从事文化遗产法教学、科研的专门研究机构,研究所由穆永强博士创建并担任所长。研究所以推动高校文化遗产法课程教学和文化遗产法人才培养、打造文化遗产法研究智库为宗旨。
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人(穆永强副教授、何自荣讲师),校内外兼职研究人员10余人,在读全日制研究生5人。
研究所成立以来,紧密围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》(草案)、《博物馆条例》等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的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工作,聚焦“流失文物追索的法律问题”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”“博物馆知识产权管理”“敦煌契约文书的法律文化遗产价值法学”等主题开展深入研究,为本科生开设了《流失文物追索案例分析》、《敦煌契约文书解读》、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》创新训练课程,为研究生开设《文化遗产法》课程, 指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并主讲第二期“敦煌法学青年论坛”。
研究所承担了各级各类研究课题10余项,发表学术专著1部、学术期刊论文30余篇,在《中国文物报》、《民主与法制时报》等报纸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。研究所与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,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,先后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王云霞教授、西北政法大学汪世荣教授、湖南师范大学夏新华教授、天水师范学院陈于柱教授、西北师范大学王勇教授、三亚学院禄正平教授、西南政法大学陈廷辉副教授等专家学者来学院开展学术交流。
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,先后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“第一届中法文化遗产法学术研讨会”、中国博物馆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、敦煌研究院主办的“中国博物馆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暨学术报告会”、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“一带一路”与知识产权战略国际研讨会、兰州大学敦煌法学研究中心第二次学术研讨会、重庆理工大学主办的“第十届中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讨会”等学术会议。
穆永强博士先后受邀在西北师范大学、天水师范学院、河西学院、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、兰州资源环境技术学院、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等学校就“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法理思考”、“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”、“我国追索流失文物的法律问题”等主题做学术讲座。
研究所广泛开展社会调查,长期开展甘肃传统村落调查、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。研究所所长穆永强指导本科生刘凡圆等、郭玉洁等先后完成的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鼓子的法律保护调查保护”、“甘肃省传统村落生态补偿法律机制调查报告”获得 “挑战杯”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。研究所所长穆永强指导法律硕士研究生刘捷完成硕士学位论文“博物馆文物藏品数字图像的版权保护:以数字敦煌为例”、邓倩楠完成硕士学位论文“传统手工艺品地理标志保护:以庆阳香包为例”、 贾志强完成硕士学位论文“现有技术抗辩在中药复方专利侵权诉讼中的适用”、孙志涛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“我国商标权与商号权冲突及其解决”。
研究所师生在报纸上发表的部分研究成果
[1]穆永强. 论乡饮酒礼的社会治理功能[N]. 民主与法制时报,2018-01-25(005).
[2]穆永强,蒋环.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鼓子的法律保护[N]. 民主与法制时报,2020-08-13(008).
[3]穆永强,李昕彤. 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利益平衡[N]. 民主与法制时报,2020-09-26(003).
[4]穆永强,崔佳琛. 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争议解决的法律问题[N]. 民主与法制时报,2020-11-19(007).
[5]穆永强. 从敦煌借贷契约看唐代担保制度文化[N]. 民主与法制时报,2021-03-25(008).
[6]穆永强,蒋环. 探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的历史地位[N]. 民主与法制时报,2021-05-27(008).
[7]穆永强. 法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路径[N]. 民主与法制时报,2019-03-28(007).
[8]穆永强. 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的法治化历程及其历史经验 [N]. 中国文物报,2018-12-15(003).